Loading AI tools
来自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檨子腳,原寫為檨仔腳,是台灣屏東縣潮州鎮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,位於該鎮西南部。相較於今日行政區,其範圍大致包括檨子裏不含南端、興美里南大半部、九塊里西南大半部不含西部中央凸出部分的西端、光春里東南端,以及新埤鄉的打鐵村北部邊界地帶中西側一小段。[1][2][3][4][5]
台灣日治初期,檨子腳地區為一街庄,稱為「檨仔腳庄」(舊制街庄),隸屬於港東上里。該庄昔日北與八老爺庄、潮州庄為鄰,東北及東與崙仔頂庄為鄰,南邊為南岸庄、打鐵庄,西邊為崁頂庄。[1]
1901年(日治明治三十四年)11月11日,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,該庄隸屬於阿猴廳。[7]1904年(明治三十七年)4月15日,該庄編入「潮州區」,隸屬於阿猴廳。[8]1905年(明治三十八年)4月1日,阿猴廳改稱「阿緱廳」。[9]1909年(明治四十二年)10月25日,全台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,潮州區仍隸屬於阿緱廳。[10]1920年(大正九年)10月1日,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,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,該庄改制並雅化為「檨子腳」大字,隸屬於高雄州潮州郡潮州街(新制街庄)。[11]
戰後潮州街改制為潮州鎮,隸屬於高雄縣,大字亦改制為里。1950年(民國39年)10月1日,高、屏分治,潮州鎮改隸屬於屏東縣。[12]
相較於今日行政區,本地區的範圍大致包括檨子裏不含南端、興美里南大半部、九塊里西南大半部不含西部中央凸出部分的西端、光春里東南端,以及新埤鄉的打鐵村北部邊界地帶中西側一小段。[1][2][3][4][5]
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為武丁、旗杆厝、埤內、崙仔(已消失)、檨仔腳、九塊厝仔、番仔厝(已消失)、埤仔頭,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。[1][2]昭和年間,檨仔腳聚落因位於「陸軍飛行場」範圍內而遷村至旗杆厝聚落南側。[6]
國道3號又稱「福爾摩沙高速公路」,是貫穿台灣西部的兩條縱向高速公路之一,經過本地區西部邊界地帶北側且設有平面側車道(鄉道屏75線),並在其南側不遠處的鄉道屏70線交會口設有單向進出的崁頂交流道(南出北入)。更南側最近的雙向進出交流道為縣道187乙線交會處的南州交流道。由此等可快速前往國道3號沿線各地。[1][2][13]
省道台1線又稱「縱貫公路」,是臺北至楓港的傳統平面幹道,經過本地區西部暨武丁聚落東側、旗杆厝聚落西側。由該道路北行可前往潮州鎮潮州市區、萬巒鄉西南端、竹田鄉、內埔鄉等地;南行可前往新埤鄉、南州鄉東端、佳冬鄉、枋寮鄉等地。[1][2][13]
縣道189號是屏東機場至林邊的道路,經過本地區中部。由該道路北行可前往潮州鎮潮州市區、竹田鄉、萬丹鄉、屏東市等地;南行可前往新埤鄉、林邊鄉,並止於林邊市區的省道台17線路口。[1][2][13]
鄉道屏68線是越溪至武丁的道路,其東側端點(終點)位於本地區西部、武丁聚落南側的省道台1線路口。[1][2][14][4]
鄉道屏70線是後廍至旗杆厝的道路,其東側端點(終點)位於本地區西部、旗杆厝聚落的鄉道屏72線終點暨屏114線起點路口,由此向西北蜿蜒而行,會經過本地區的武丁聚落。[1][2][14][4]
鄉道屏72線是油車莊至旗杆厝的道路,其東側端點(終點)位於本地區西部、旗杆厝聚落的鄉道屏70線終點暨屏114線起點路口,由此向南轉西南西蜿蜒而行,會經過本地區的(新)檨仔腳聚落。[1][2][14][4]
鄉道屏75線是打鐵至社皮的道路,在本地區路段為國道3號的平面側車道,經過本地區西部邊界地帶北側。[1][2][4][14]
鄉道屏77線是潮州至萬安的道路,經過本地區東部邊界地帶暨埤仔頭、九塊厝仔等聚落。該道路在本地區有部分路段與鄉道屏114線共線。[1][2][4][5]
鄉道屏114線是旗杆厝至新開寮的道路,其西側端點(起點)位於本地區西部、旗杆厝聚落的鄉道屏70線終點暨屏72線終點路口,由此向東蜿蜒而行,會經過本地區的埤內、九塊厝仔等聚落。該道路在本地區有部分路段與鄉道屏77線共線。[1][2][4][5]
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. On steroids.
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,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's search results,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.
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, simple,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, safe and transparent.